社区医院应当治未病。治未病是《黄帝内经》的一个重要观点。叫做“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。”《黄帝内经.四气调之大论篇》精辟的指出:“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儿铸锥,不亦晚乎。”
有了病才去找医生,患者和家属都喜欢把目光投向那些设施齐全,医术高超的大医院,尤其是哪些“药到病除、妙手回春”的名医。如果把这和治未病所持守的“青春常驻、百病不生”的观点相比较,前者还是稍逊一筹的,后者至少减轻了患者的病痛,费用和精力。
治未病会不会给人留下“医生好治不病以为功”的印象呢?客观的讲,不排除。这也正说明我们以往的工作中,疏乎了治未病方面的内容,在群众中仍存在着盲区。同时,也是我们开展治未病工作的重点。应该让广大患者记取,正是持上述观点的蔡桓公,以自我感觉良好而认为“寡人无疾”,在讳疾忌医的观念中白白丢掉了性命。
《孙子兵法》和《黄帝内经》的观点亦有异曲同工之处。《孙子兵法.谋攻》提出“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,攻城为不得已而为之。”,《黄帝内经.阴阳应象大论篇》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:“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筋脉,其次治六府,其下治五脏。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。”《孙子兵法.谋攻》提出:“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,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也。”治病也一样,“药到病除”、“妙手回春”故然难能可贵,但若能防患于未然,此乃为善之善也。
《孙子兵法.谋攻》提出“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”。在医疗上就是:既要能保证身体健康,又不一定非得吃药,打针乃至手术。这就叫做治未病。
怎样治未病呢?笔者以为,应结合所辖社区的具体情况,对社区内的中老年人群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分类,然后进行系统的养生,保健的知识教育培训,使之形成一种常态。
由于我们以往忽略这一方面的工作,不少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和江湖术士乘虚而入,经常在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“养生保健”讲座。以赠送礼品为诱饵吸引群众,推销假冒伪劣产品,牟取暴利。一些渴望健康的老同志,往往上当受骗,损失动辄几千元乃至数十万元。
这些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江湖术士,仅凭一星半点的医药知识,信口雌黄,误导群众。把那些假冒伪劣药品吹嘘成“有病治病,无病强身,包治百病”的灵丹妙药,如果我们的中老年朋友,具备了基本的医药知识,就可以防止上当受骗,同时也可以减少误服药品造成的伤害。
国医中我们经常提到的“表里,阴阳,寒热,虚实”八刚论证,其实具体到每个中老年同志,务必能说清何为阴阳和虚实,社区医院有责任作好宣传指导。同时按《黄帝内经.上古天真论》所提出的“法于阴阳,和于权术,饮食有节,起居有场”。进行养生、保健方面的培训和帮助。
治未病就是防患于未然,象《韩非子.扁鹊见蔡桓公》讲的那样,对一些自认为“寡人无疾”的亚健康人群,在病症尚未发展之前,就做好保健和预防。讲清楚“病在腠理,汤慰之所及,病在肌肤,针石在所及,病在肠胃,火齐之所及,病在骨髓,莫能及也。”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。
许多常见病多发病,一般群众对它的了解其实是很有限的,比如说:“感冒”。传统的观念认为,感冒是因为气候变化,身体受凉,劳累过度,或者通过呼吸道感染病毒引起的。近年来研究人员临床观察,又发现了许多引发感冒的新途径,诸如饮食、懒惰、忧愁都是可能导致感冒的发生。
治未病有着极其博大的知识领域,更具有雄厚的群众需求,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,治未病还可以通过调整膳食结构、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,以期达到治疗的目的。社区医院既具有治未病的有利条件,更应当担负起治为病的历史责任。